第37章 群藩云集!参加婚礼!【4800】-《我组建了最强剑客集团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真帅啊……好,我决定了!新选组将来若发起新一轮的征兵,我一定要去应征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妈的!京都人果然名不虚传!个顶个的讨人厌!既然都是来应征壮丁的,干嘛摆出一副‘我和你们不一样’、‘我们是高贵之人’的模样?嚣张个屁啊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注意!排好队!不要拥挤!工匠与精通农事的人,请往这边走!普通的壮丁则往那边走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喂!干什么呢!不许打架!此地严禁吵架和斗殴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你们都竖起耳朵听好咯!若是再有人胡闹的话,我们巡逻队就送这些不听劝的家伙去监牢里冷静冷静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木下琳对青登、对秦津藩的支持,真可谓是“慷慨解囊”一词的最佳诠释。

    她并没有明说自己究竟献赠了多少物资。

    但据桐生老板的事后透露,她几乎是将葫芦屋的大半库存都打包送给了青登!

    从大坂到大津,距离并不算遥远,路也不难走。

    即使是速度较迟缓的马车,2、3天的工夫也足以在二地间走个来回了。

    可饶是如此,那支由上百辆马车组成的庞大运输队,前前后后总共花费了足足大半个月的时间,才总算是运送完那天量的物资!

    运输队的任务完成了,可财务室的“战斗”才刚刚开始!

    在艾洛蒂的率先垂范下,财务室全体成员加班加点地玩命工作。

    最终,付出了远比预期要少得多的时间,为这场规模庞大的运输工程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
    将那一本本厚得宛如砖头的账簿全部摞起来后,跟座小山似的。

    得益于艾洛蒂的有能,以及财务室的辛勤付出,木下琳送来的诸项物资的具体数目,皆被打理、统计得清清楚楚。

    艾洛蒂将其记录在一张纸上,制成了一份简易的“数据表”。

    当这份“数据表”递到青登手中的时候,尽管他已做好了心理准备,但还是不禁倒抽一口凉气!

    别的不说,光是“金币”与“大米”的数量,就让他瞠目结舌!

    黄金132万两!

    大米282万石!

    至于草料、盐巴、糖等其余物资的数量,同样也是让人目瞪口呆,在此便不作详述了。

    青登何曾打过这么富裕的仗?

    望着手里的这张“数据表”,青登不禁回想起了当初拿着区区三千两金的启动经费,就去着手组建新选组的那个遥远的下午。

    现在回想起来,真是满满的心酸……

    颇具一种德川家茂塞了根树枝给青登,然后亲切地说“好了,你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勇者了,快点去打败魔王吧!”的滑稽感。

    虽然这么说略显土鳖,但青登长这么大,从未见过这么多钱!

    事后他抽出了一些时间,专程去了趟库房。

    望着那满满一仓库的金币、大米,他石化般呆站着,久久说不出话来……

    葫芦屋的雄厚底蕴,又双叒让他开了回眼界。

    当然,木下琳的财力终究不是无限的,不可能任青登去予取予夺。

    在送完这批物资后,她在短时间之内,肯定是没法组织“第二轮次的战略大运输”的。

    不过,不管怎样,青登的目的已经达到了——他之所以极力推动秦津藩与葫芦屋的联合,就是为了这一刻!

    秦津藩现在有钱了!而且还是有钱得可怕!

    光论现金、存粮的话,恐怕连家大业大的幕府、完成部分近代化的萨摩藩都无法与眼下的秦津藩相提并论!

    巨额钱粮的进账,使得青登、山南敬助、岩崎弥太郎等人全都充满了干劲,整张脸都泛着红光,走起路来都带风了。

    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快点搞出一番大事业!

    假使打个形象的比喻……眼下的秦津藩就像是一架上满润滑油的机器,它现在要全速运转了!

    恢复旧田、开拓新田,需要精通农事的农人。

    营建棱堡、整修道路,需要技术老练的匠人,而且是铁匠、木匠、石匠全都要!

    至于专门负责干苦力的壮丁,就更是不可或缺了。

    人力资源的缺口极大。

    就凭秦津藩境内的那点人口,根本就是杯水车薪。

    于是乎,在青登的牵头下,由山南敬助来亲自起草文书,秦津藩府向全国各地发布“招贤令”!

    想要钱吗?

    想要工作吗?

    那就来秦津藩吧!

    不论你是平民还是武士,只要你是符合条件的人,就尽管来秦津藩吧!机不可失,失不再来!

    在“列强入侵”、“尊攘运动的破坏”、“幕府的统治力减弱”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下,日本民众的生活状态虽不能说是黎庶涂炭,但也可说是水深火热。

    姑且不论从未体验过什么好日子的农人,匠人的日子那可真是一天不如一天。

    他们纵使是把所谓的“匠人精神”、“仙人文化”给发挥到极致,也没可能敌得过西洋的大工厂。

    一言以蔽之——因经济状况恶化而丢了饭碗、找不到工作的“自由人”,当真是不知凡几。
    第(2/3)页